“你今天買口罩了嗎?”
在過去的20天里,這句話已經成為微信聊天中最頻繁的“問候”,也可能是我們這一代人對2020年最深刻的記憶。
只是當大多數中國人對同樣的東西有欲望時,他們的購買力會很差,但是失控的情況經常發生在這個時候。面具可能就是這種情況。沒有必要刻意收集“一個面具難找”的壞消息。只要你打開一個新聞客戶端,你就會很有可能看到這樣熟悉的故事:
有些人放棄了提價的機會。在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,原價不到一美元的醫用口罩被炒到十多元;
有些人批評物流沒有給人力量。他們通常在兩三天內收到快遞的貨物,現在他們十天內看不到物流信息的更新;
一些人還透露了購買假口罩的情況,聲稱可以防止飛沫和細菌的口罩只有一層薄薄的布,甚至可以在陽光下透光.
在每個人都在爭先恐后釋放“負面能量”的同時,它也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,即在面具供需嚴重失衡的情況下,大多數人并不是滿街跑尋找面具,而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電子商務平臺上。無數人關注的面具危機也成為了對中國電子商務系統的“現場測試”。
中國電子商務的“面具之戰”
為什么在電子商務上很難找到一個面具?這個問題似乎不難回答。
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,國內口罩日生產能力約為2000萬只,其中N95醫用防護口罩的生產能力約為60萬只。另外,中國人沒有戴口罩的習慣。當戴口罩的需求立即被激活時,差距并不明顯。
只是因為這樣的原因,電子商務平臺很難“搪塞”消費者。如果用戶不能在一個平臺上購買口罩,他們可能會轉向另一個電子商務平臺。因此,當普通用戶擔心很難找到面具時,電子商務平臺也發起了面具運動。
阿里、JD.com和品多多等基于平臺的電子商務公司的策略相似。總之,他們是“善良和威望”:在抑制哄抬價格和假冒商品泛濫的混亂的同時,他們也鼓勵商家與貨物盡快交貨。
例如,阿里巴巴平臺管理部2月5日發布的一份公告宣布,15家銷售受限的口罩商店被永久關閉,其中5家被移交給執法機構。同時,他們還在公告中呼吁提供充足的供應和強大的服務能力。賣家發布了面膜產品,并推出了貨到付款和每份訂單3英鎊的補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