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,提到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困難,強調要大幅度提高中小企業的貸款能力,努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。如何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、融資貴的問題也成為今年兩會的熱門話題之一。CPPCC委員和NPC代表提出了建議和意見。
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,全國人大代表、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建議,要同時采取多種措施,提高小微企業融資的準確性、速度和便利性,特別是要建立一個全面的、互聯互通的地方小微企業政策執行和信息整合集成系統,這與加快疫情后經濟復蘇、恢復企業生產的主題相吻合,也為“新基礎設施”做出了新的詮釋。
毫無疑問,小微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,在我國經濟和社會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,在增加就業、活躍市場、改善民生、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然而,小微企業融資的冰山始終存在。
日前,全國工商聯發布的《2019-2020小微融資狀況報告》顯示,80%以上的小微運營商認為貸款比三年前更容易、更方便,普惠金融正在成為現實。信息技術和數字金融打破了傳統金融環境下的“28定律”,小微運營商的貸款變得更加便捷。然而,報告也指出,小微企業在獲得傳統銀行貸款方面存在貸款難、速度慢、成本高的問題。
在張看來,小微企業“融資難”的關鍵是缺乏信息和信用;小微企業融資成本高,其根源在于供需失衡,且大多是融資困難造成的。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,融資難、融資貴的主要原因是小微企業缺乏統一完整的信息平臺、小微企業金融體系不完善、債務結構復雜等問題,導致信息不對稱嚴重,影響了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。同時,小微企業信貸需求小、頻率高、生命周期短、治理結構不完善等特點導致信貸成本高、風險高。
目前,我國小微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普遍較低。據統計,我國小微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7.3%,實現信息化建設的不到10%。信息化基礎薄弱、信息化水平低且參差不齊、資金短缺和管理不規范已成為制約小微企業信息化發展的主要瓶頸。而大多數信息化項目僅僅停留在信息化的表面,缺乏對企業生產、經營和發展的全方位管理和原始數據的收集,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。
“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、融資貴的關鍵是解決信貸領域的信息不對稱問題。”在兩會提案中,張提出,為使金融機構肯貸敢貸,地方政府應率先整合本地區政策機構力量和各方數據,建立一個全面互聯的地方小微企業政策執行和信息整合集成系統,為金融機構創新小微金融業務模式提供數據支持。
張對說
隨著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物聯網、區塊鏈等新技術的不斷迭代,“新基礎設施”正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全面戰略轉型的新支點和新引擎。作為國民經濟中最活躍的“細胞”,大量的小微企業將何去何從?從近期發布的相關政策來看,通過“新基礎設施”全面提升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。3月19日,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《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》號公告,要求中小企業聚集數字服務提供商,培育滿足中小企業需求的數字平臺、產品和整體解決方案,通過數字化、智能化和網絡賦權幫助中小企業恢復工作和生產。
張指出,要順應“新基礎設施”的發展趨勢,加大金融技術的運用,進一步開放各部門的“信息孤島”,為金融機構更好地識別和管理企業貸款風險提供更好的信息。特別是要推動移動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物聯網、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小微企業融資中的應用,提高小微企業融資相關數據的獲取、分析和應用能力,有效控制風險,不斷提高小微企業融資的可用性、便利性和滿意度,確保小微企業健康發展,創造價值,這對我國經濟社會的整體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